原子核结构-核结构专业委员会 English|移动客户端|联系我们|BBS
当前位置:主页 > 机构概况
机构概况
 核结构专业委员会概况

核结构专业委员会(早期称为核结构专业组)是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下属的一个涉及原子核结构科研活动与交流的组织及协调的学术组织。

1986年,国内从事核结构研究工作的同行首次聚集在西南师范大学(现为西南大学的一部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核结构会议,开始了核结构研究和交流的新篇章。会议推举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为联络单位,并讨论确定核结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

经过四年的发展和积累,在1990年8月的第三届全国核结构会议上,大家认为在核物理学会下成立核结构专业组的时机成熟。会议结束后向中国核物理学会递交了成立核结构专业组的申请。1991年11月4日,中国核物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首次理事会议。该会议一致同意批准中国核物理学会增设核结构专业组。

于1992年在湖南大庸举办的核结构大会上,核结构专业组正式成立。首届核结构专业组的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任核结构专业组成员
(1992.10-2002.4)

组 长
赵恩广
副 组 长
曾谨言、陈永寿、罗亦孝
委 员

曾谨言、陈永寿、罗亦孝、赵恩广、孙洪洲

余友文、杨春祥、傅德基、张庆营、姚玉洁

郑仁蓉、刘庸

在这次大会上,还确定了核结构专业组的任务:1、组织学术会议;2、组织科研上的协作与合作;3、帮助会议主办单位安排学术报告;4、审核经费结算。

2002年4月,在第九届全国核结构会议期间(4月12-17日),原核结构专业委员会经过协商和与各单位代表的讨论,将原子核结构专业组更名为原子核结构专业委员会,对原有的专业组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名单如表2所示。

表2. 第二任核结构专业委员会成员
(2002.4-2004.7)

主 任

孟杰 教授  北京大学
副 主 任
赵恩广 研究员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陈永寿 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委 员
刘玉鑫    北京大学
朱胜江    清华大学
龙桂鲁    清华大学
竺礼华 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沈彩万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玉虎 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
桑建平    武汉大学
郑仁蓉    上海师范大学
刘广洲    吉林大学
于少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
宋宏秋 研究员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沈彭年 研究员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郭建友 副教授  安徽大学
石筑一    贵州民族大学

在2004年贵阳举办的第十届核结构会议上,大会对核结构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改选。改选后的主任、副主任名单如表3所示。

表3. 第三任核结构专业委员会成员(部分)
(2004.7-2012.3)

主 任

孟杰

教授

 北京大学

副 主 任

赵恩广 研究员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陈永寿 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竺礼华 研究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玉虎 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周善贵 研究员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在2006年的核结构会议集(点击查看)的第一页中,核结构专业委员会总结了从1986年第一次核结构会议开始的20年期间核结构研究的巨大变化,并对未来的核结构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阅读]。

在2012年第十四届核结构大会期间,核结构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改选。改选后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如表4所示。

表4. 第四届核结构专业委员会成员
 

主 任

孟杰 教授  北京大学
副 主 任
赵恩广 研究员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陈永寿 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竺礼华 研究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玉虎 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周善贵 研究员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委 员
刘玉鑫 教 授  北京大学
肖志刚 教 授  清华大学
龙桂鲁 教 授  清华大学
马余刚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沈彭年 研究员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左 维 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高早春 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刘广洲 教 授  吉林大学
周先荣 教 授  厦门大学
龙文辉 教 授  兰州大学
沈彩万 教 授  湖州师范学院
于少英 教 授  湖州师范学院
陈 洪 教 授  西南大学
郭建友 教 授  安徽大学
王 宁 教 授  广西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14-2016 原子核结构(nuclearstructur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湖州师范学院核物理组
陕ICP备20001566号